2025年6月30日,俄罗斯媒体俄通社发布了一条看似普通的战地采访:一名代号“Sky”的士兵展示了他操作的改装无人机。
这架无人机可携带7公斤弹药轰炸乌军阵地,也能运输食品物资,功能多样。
但蹊跷的是,这名士兵和无人机的“前世身份”都来自乌克兰——士兵是投俄的前乌军,无人机则是缴获的乌军“巴巴亚嘎”装备。
这一细节揭开了一支俄军中特殊部队的面纱。
这支名为“马克西姆·克里沃诺斯志愿营”的部队,正是由投靠俄罗斯的乌克兰士兵组成。
他们来自乌军正规部队、边防局、国民警卫队甚至民兵组织,共同点是对泽连斯基当局的强烈不满。
2023年秋季,随着类似人员激增,俄军将其整编为成建制部队,名称从最初的“志愿队”升级为“志愿营”,规模持续扩大。
投诚者的行动堪称惊险。
一名代号“扎克”的士兵透露,由于前线遍布摄像头、热成像仪和无人机监控,乌军士兵投俄时需避开己方侦查,直接与俄突击队接头。
一旦被发现,他们将面临乌军的即时火力打击。
这种“叛逃”背后是复杂的心理博弈:部分人因顿巴斯家乡被毁而心向俄罗斯,更多人则因乌克兰强征兵力、政治压迫和战场绝望选择倒戈。
2024年底,一名乌军少尉因撤退路线被己方地雷封锁,最终率队向俄军投降,凸显乌军内部的信任崩塌。
俄方对这支部队的命名充满深意。
马克西姆·克里沃诺斯是17世纪反抗波兰统治的哥萨克名将,曾在1648年率军大败波兰。
俄军借此强调“历史正统性”,暗示当前行动是“解放乌克兰”的延续。
为强化这一符号,2025年4月,该营代表受邀访问莫斯科,向无名烈士墓的“永恒之火”敬献鲜花,获得俄官方高规格认可。
但俄军对这支“自己人”并非完全信任。
初期,该营主要承担二线任务:撤离伤员、疏散平民、清理雷区及反无人机作战。
直到随俄中部集群转战阿瓦迪夫卡后,才逐步参与前线行动。
讽刺的是,顿巴斯平民得知其前乌军身份时,常表现出敌意,令任务执行雪上加霜。
真正让该营进入俄军视野的是其战斗力。
由于退路已断——若乌军获胜,他们可能面临叛国罪审判——成员作战极为顽强。
俄媒称其累计摧毁数十辆乌军装备,歼灭200多名士兵。
2025年初,该营因攻占顿涅茨克南部村庄,被俄军指挥部授勋嘉奖,授勋地点特意选在曾被乌民族主义者摧毁、后由普京下令修复的索尔·莫吉拉纪念碑前,象征意义鲜明。
类似的部队不止一支。
更早成立的“博格丹·赫梅利尼茨基志愿营”(2023年2月组建)同样由前乌军战俘组成,以签署“俄乌合并”条约的哥萨克领袖命名。
两支部队规模均在200人以上,但俄军将其定位为“非俄军”的乌克兰武装,刻意突出本土属性,旨在对标乌军中的俄籍反普京部队(如“俄罗斯自由军团”),形成舆论攻心战。
不过,这些部队的实际军事价值仍有限。
当前总规模仅数百人,主要承担政治象征任务:俄媒高调宣传其存在,却极少提具体战果。
分析指出,俄方真正意图可能是为未来扶持亲俄乌克兰政权预埋武装种子,前提是乌军出现系统性崩溃——而这一点至今尚未发生。
战场上一架改装无人机呼啸而过,它曾经属于乌克兰,如今却将弹药投向故主。
对于“Sky”这样的士兵而言,这场战争早已超越国家忠诚,沦为生存与信念撕裂的修罗场。
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