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(573)
民国时期观音禅院白云老尼,知识渊博,精通释、儒、道、耶、回多门经典、教义,对岐黄医术最有研究,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熟烂胸中,属北方伤寒家。认为仲景先师学说,要取得长足发展,应利用西方生理、解剖、化验检查,丰富中医脏腑结构、望闻问切诊断内容,同国际医学接轨,摆脱单打独斗的传统疗法。只有这样,才能创新,发扬光大;闭关自守,等于裹足步行长途。意味深长,值得思考。她据《金匮要略》酸枣仁汤组成一首简易方,有酸枣仁30克、紫石英30克、龙骨30克,施治心慌、惊吓、梦多、悸动不安,功力很佳。
1980年吾于青岛医一企业行管人员,从其父亲死亡,感觉心悸、恐怖,辗转反侧,枕上难以入眠,老朽即取上药与之。每日一剂,连服十二天,无不良反应,病去大半,效果可靠。命曰“紫枣龙汤”。
小郎中按:本文中,张老分享了民国时期一位知识渊博的白云老尼的学术观点:中西医应当汇通,中医应吸收并应用西医的部分先进技术,丰富和扩展自身的诊断手段,使西医微观层面的生理、病理知识与解剖学成果,也能为中医所用。
事实上,在民国的社会大背景下,许多学者已在尝试中西医汇通与融合,探索理论创新与诊治手段革新。彼时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当属张锡纯,其著作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收录了大量中西医汇通相关的内容。以如今的西医视角来看,他们当时的认知虽较为肤浅,但这种突破性的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。 同一时期的陆渊雷,也在进行类似探索——他尝试用西方医学的观点解读中医经典与经方。尽管部分理论阐释略显牵强,却为中医理论创新积累了有益经验。在临床实践中,陆渊雷常以西医方法诊断疾病,结合中医理论分析病机,再运用经方开展治疗,尤其擅长诊治伤寒等流行性热病、慢性肝炎及肿瘤等病症。小郎中认为,这种临床诊疗方法是值得肯定的。
这些医家(包括本文提及的白云老尼)所强调的,仅是中西医需汇通融合、相互借鉴优势,绝非否定中医、改造中医,更不是让中医屈从于现代医学。我们看张锡纯著作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的书名便知,其核心是根植中医理论,同时参考西医的理论与临床研究,最终为患者探寻更优的临床治疗方案——这才是真正的中西汇通。 高建忠老师在课程中曾以通俗例子阐释这一观点:当前的中西医结合可视为一种创新,但这种创新,必须建立在中医自身理论实践与西医自身理论实践相互独立、彼此参考的基础上;脱离或否定任何一方,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西医结合。他还形象地比喻:在当前医疗环境下,若将中医比作驴、西医比作马,那么中西医结合就如同骡子。骡子能干活,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马和驴更出色,但骡子脱离了马与驴,便无法繁衍存续。 由此可见,中医与西医都需保持自身独立性,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下自主发展——这既是对中西医结合的最大尊重,也才能更好地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。
从文中白云老尼的观点中,我们还能发现: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,都难以摆脱时代的烙印。民国时期,因西方列强入侵,不少中国人陷入对西方的盲目崇拜,主张学习西方,试图用西方思想武装并改造自身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中医学史上才出现了彼时的中西医汇通探索,时代大环境深刻影响了那一代医家。如今,时代风气逐渐回归传统、重拾中国东方文化,当下的医家们也随之开始提倡中医经典、倡导并推崇经方,这同样是时代影响的体现。
自古中医便有百家争鸣的特点。民国时期,既有医者积极探索新知、尝试中西医汇通,也有医者默默坚守传统、深耕经典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曹颖甫与丁甘仁。如今更是如此。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,许多人致力于通过科研手段研究中医;与此同时,也有一批医者专注于经典研习,扎根临床实践,牢牢守护着中医“辨病”与“辨证论治”的根本。
文中张老分享的紫枣龙汤,由酸枣仁汤衍化而来。从方剂组成来看,其功效为养心肝血、重镇安神。张老已在文中列出此方对应的主要症状要点,包括心慌、易受惊吓、多梦、悸动不安,但未提及舌象与脉象。小郎中认为,此方适配的舌象应为舌淡红偏瘦小、苔薄白、舌下无瘀络;脉象则多表现为浮细,或有沉弦滑而脉气上越之象。 诸位若对此方有更深的运用体会,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。
注: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、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,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勿盲目试用,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,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!图片
飞雪初降已暮天
烛影摇红忆残年
春来人言无限好
吾爱书城不羡仙
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
图片
一襟明月,抱拙博览古今书
两袖清风,悬壶济世百年业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