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标题:两融余额重新站上2万亿! 有基金经理称将突破6124点!)
时隔十年,两融余额重新站上两万亿元!
随着大盘的持续走高,沪指重新站上3600点,A股市场融资余额水涨船高。截至8月5日,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为20002.59亿元,为2015年7月2日后,首度站上2万亿元。
从个股来看,东方财富、中国平安、贵州茅台两融余额居前,分别为232.35亿元、221.35亿元、173.79亿元,比亚迪、中信证券、长江电力两融余额均超100亿元。
2024年9·24行情以来,融资余额中枢从1.5万亿元升至1.8万亿元,震荡区间延续半年终获突破,当下融资余额远高于2021年牛市期间的1.5-1.7万亿元。
A股历史上融资余额曾经在2015年的牛市中突破过2万亿元。
时间段在2015年5月下旬至当年7月初,共有30个交易日融资余额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,历史最高峰时为2015年6月18日,当时融资余额为22666.35亿元。
融资资金是市场最主要的杠杆资金,其变动反映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和热度。融资余额增加意味着杠杆资金的市场情绪高涨。
当下市场乐观情绪的持续动力较强,主要源自两方面:一是“反内卷”交易受到杠杆资金认可,博弈政策加码预期;二是中报催化景气交易,医药、科技等高景气的成长行业符合杠杆资金的选股偏好。
业内人士认为,杠杆资金是一把双刃剑,助涨也助跌,杠杆资金的狂热往往是行情阶段高潮的信号,投资者不宜过度乐观,尤其要回避融资盘占比较大的高位个股。
上证指数3600点之际,市场争议大,有观点认为,现在这个位置风险大;也有观点表示,3600点是牛市起点。
私募基金信汇泉总经理孙加滢近日表示,现在是史诗级牛市的起点。
孙加滢认为,这轮牛市会掀翻6124高点,并把这一历史峰值‘踩’在脚下,其逻辑基于:
1.为何判断会出现史诗级牛市?从全球各国历史看,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后,普遍出现连续大幅上涨,这种上涨可以称之为史诗级。比如,像韩国股市短短八年内完成四倍到五倍的上涨;美国在1932年完成工业化,从1932年到现在将近100年的牛市。这是工业化进程周期下的共性现象。
2.牛何时来?时间节点很难预测,看宏观情况。2007年那波是从998的低点涨到了6124,相当于六倍上涨。这轮牛市偏向会将6124这个高点掀翻,并且把它“踩”在脚下,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所谓“史诗级牛市”的气魄。
3.市场一般经历四个阶段:坚决不信;怀疑相信、等待回调;市场大涨看不懂市场;然后完全相信真的接盘。想要在这个市场赚到钱,个人投资者要么早信,要么就干脆不信。
4.外资投资中国资产,怎么看?中国是全世界生活最为安全、便利的国家,也是最大经济体之一,外加如此便宜的股市,一定会受到国际资本的追捧,只是时间节奏的问题。
5.“牛短熊长”是否还会重演?还会出现。因为资金筹码之间产生的博弈,并不是来自基本面的股市上涨和下跌,而是非常强大的情绪冲击。存量资本的几次洗刷之后,我们才有可能迎来牛长熊短的过程。
6.对美国金融市场有何看法?拘泥于越小的事件,得出的结论越充满偶然性,应从全局角度观察。降息不降息都是小问题,核心是美国每年12000亿的财政亏空。美国必须有像罗斯福一样的领导扭转大局,否则只能再去吞下QE(量化宽松)这颗剧毒药丸。
7.美股处于什么阶段?很难判断什么时候到顶或回落,但我们认为这个位置绝对不能下注。2022年以后美国股市上涨过的所有东西都不值得下注。因为他们在用某一种叙事支撑这种高估值。
8.如何理解所谓的“叙事支撑美股高估值”?任何新事物的发明者,最后只能占据这个市场的5%,甚至不到5%的市场空间和利润。这种发明者胜出的叙事方式,是美国强加给我们的,是他们用来解释英伟达为什么这么强的一个叙事方式。但我可以明确说,在商业史上,在科技史上,这个叙事方式是错的。
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,孙加滢旗下信汇泉管理规模5-10亿元,截至今年8月1日,孙加滢管理的两只产品业绩不错。成立于2018年6月29日的产品收益率2.5倍,成立于2022年9月8日的产品收益率1.08倍。
在此前的采访中,孙加滢不建议个人投资者直接购买行业指数基金或个股,尤其是个股。
孙加滢认为,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个股的剧烈波动难以承受,其内在价值和未来走向的确定性也难以把握,倾向于建议大家的核心配置选择宽基指数基金,例如沪深300ETF,这是对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最友好的选择。
他强调能够相对稳健地跟随并获取沪深300这样的核心宽基指数的上涨收益,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较好的策略。
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