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,始终是一个充满坎坷的故事。离婚后的她,虽然经历了生活的打击,却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,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。那么,婚后她的追求者是谁,她再婚的丈夫又是谁呢?他们又是如何共同走过这一段美满的人生旅程的呢?
1967年,已经67岁的张幼仪和她与之结婚14年的丈夫一同回到了曾经的英国康桥和德国柏林,重温那段过去的记忆。站在当年与徐志摩一起生活的小屋前,她不禁回想起自己15岁那年,那个曾经充满希望的年纪。那时,她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课堂里,怀着对知识的渴望,安静地接受着教育,名字叫做“嘉玢”。她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美好和期待,也即将完成学业,准备步入新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生活的轨迹突然发生了改变。家里的一位长辈找到了她,并强行带她回家,告诉她,徐志摩——一个才子,已经被家族安排为她的丈夫。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,这位当时担任浙江都督秘书的哥哥,向她保证,徐志摩与她非常相配,而且他与徐志摩的父亲已商定了婚事。张幼仪虽然内心有所疑虑,但在四哥的劝导下,她最终服从了家族的安排,嫁给了徐志摩。
然而,婚后的现实令她痛心不已。徐志摩对她的态度极其冷漠,甚至在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时,便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嫌弃。她开始意识到,自己并非徐志摩真正的选择,只是家族安排下的牺牲品。尽管她尽力履行着妻子的职责,孝敬公婆,但徐志摩始终对她冷若冰霜,婚姻的裂痕早已埋下。
1918年,张幼仪生下了他们的长子徐积锴,这让她在徐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。然而,徐志摩的心依然不在她身上,他轻松地完成了父母给他安排的“传宗接代”任务,却没有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。更糟糕的是,徐志摩很快留学去了国外,连一声告别都未曾留下。尽管她心中期盼着和徐志摩团聚的那一天,等待的日子却充满了失望。
当张幼仪最终决定跟随丈夫出国时,现实时常令她心碎。徐志摩见到她时,冷漠的眼神让她的内心瞬间冰凉,曾经憧憬的夫妻生活,变成了她独自承担的孤独与无望。在国外的日子,张幼仪学习英语,尽管她努力融入新环境,但始终无法摆脱与丈夫之间日益加深的疏离感。最终,当她怀上第二个孩子时,徐志摩提出了离婚,并要求她签署离婚协议。这一切来得如此迅速,她的心再次遭遇重创。
然而,离婚后的张幼仪并未沉沦。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抚养孩子的工作中,并在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,逐渐找到了自己生活的重心。就在此时,一位名叫卢家仁的男子进入了她的生活。他是一个风度翩翩、温文尔雅的男人,常常带着礼物来看望张幼仪,陪她聊天,关心她的生活。他的细心和真诚渐渐让张幼仪感受到温暖,然而,她因为过去的伤痛,始终无法接受这份感情。
1925年,张幼仪的次子彼得因病去世,这成了她人生中的一个巨大打击。徐志摩虽然在彼得去世后赶到,但他的出现依旧没有带来任何的安慰。张幼仪无声地忍受着这一切,而徐志摩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对这段婚姻的忽视,甚至在信中表示,张幼仪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子,尽管他再婚了,但他依然对她充满敬意。
此后,张幼仪与苏纪之结缘,他是一位在香港行医的中医,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。张幼仪在经历了多次内心的挣扎后,最终决定接受苏纪之的求婚。在婚后的生活中,张幼仪成为了苏纪之最坚强的后盾,他们共同经营着家庭,互相扶持,共同度过了18年的幸福生活。直到1972年,苏纪之因病去世,张幼仪依然坚强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,直到1988年在纽约去世。
张幼仪的一生,虽然充满了曲折与不易,但她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。她的坚韧、智慧与从容,不仅让她成为了一个令人尊敬的女人,也在她与苏纪之的相守中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。在她身边,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幸福,而这份简单而纯粹的爱情,也让她的晚年充满了光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